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大眾傳播理論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開課學期
105-1 
授課對象
新聞研究所  
授課教師
張錦華 
課號
JOUR7021 
課程識別碼
342 M2250 
班次
01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必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2,3,4(9:10~12:10) 
上課地點
新聞313 
備註
限本系所學生(含輔系、雙修生)
總人數上限:14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大眾傳播理論
99/9-100/1
授課教師:台大新聞研究所 張錦華老師  授課地點:新聞館313
學分數: 三學分 授課時間: Wed.9:10-12:10
聯絡電話:33663121
Email: cchwa@ccms.ntu.edu.tw
 

課程目標
壹、課程目的:
本課程為新聞與大眾傳播理論(專題),聚焦批判理論及相關的文化研究為主。當代批判理論與文化研究的發展大幅深化和拓廣了分析大眾傳播現象的觀點和層次。本課程目的一方面以專人介紹的方式,探討主要學者的思想體系與時代脈絡;同時,也反思我們如何觀察和解釋本土的新聞傳播問題和危機。

由於課程時間有限,面對流派眾多及內涵深邃的批判理論思潮,本課程僅能選擇與新聞傳播研究較相關的學者和理論為主;同時,由於本課程仍是概論性質的課程,涵蓋的學者較多,並無法對個別學者作深入完整的討論,研究所同學必須依據個人興趣另行獨立研究。
本課程預訂討論的學者包括Adorno 的文化工業理論、Gramsci 的文化霸權與有機知識分子理論(後馬克斯主義)、Althusser 的泛層決定和意識形態理論(後結構主義)、Hall 的製碼和解碼理論(文化研究觀點),Foucault 的權力/知識和自我技術(後現代主義)、Bourdieu的文化社會學觀點和電視批判、Habermas 的溝通理性和公共領域理論等。

本課程除講授、演講、報告與討論外,十分重視如何應用既有理論觀點來討論觀察案例現象,並加以批判性檢視理論應用的不足之處。如果以典範的概念來說明,也就是希望認識傳播批判典範的分析進路,一方面批判性的詮釋經驗世界,一方面反思自我主體,學習實踐與轉化,成為”公共知識份子”。

簡言之,本課課目的為:
1、介紹批判理論和文化研究主要學者及觀點,學習觀察、反思、詮釋/批判本土新聞傳播現象(教材包括原典與本土新聞傳播研究);
2、幫助研究者發展具批判意識和觀點的研究計劃,並介紹討論相關之研究方法(課堂上會討論個人研究計劃)
3、培養具主體反思和行動意識之“有機/公共知識份子”。
 
課程要求
貳、課程要求
一、出席上課、並參與討論 10%:
  本課程一本哈伯馬斯溝通理性中的互相尊重與自主負責的理念,上課請勿遲到早退,有事未到請務必告知。教學評量除了個人表現,也包括個人進步的幅度。若無故缺課,原則上每次扣學期總成績兩分。

二、每週上課時,應交該週教材之閱讀心得作業 30%:
  包括分析其問題意識及提出閱讀心得(問題意識另紙說明),兩頁以內為原則。凡少交一次,扣二分;遲交扣一分(全部交齊基本分26分,將視寫作內容加減分)。每週教材均應列出書目(並應按照書目格式,請參考《中華傳播學刊》等。

三、至少一次課程教材的口頭報告10%:
  應評述該單元相關研究文獻及網站資料介紹,整理主要文獻之問題意識及研究結果(以二至三項為原則),加以評介,並說明如何據以觀察本土之新聞傳播現象(歡迎使用影像資料)。口頭報告時,應準備書面大綱分發同學(原則上2頁),需列出書目(包括網站資料)。不必交書面報告,但需把PPT檔案寄給助教,公布在課程網站,供同學參考。

四、期末報告一篇 50%:
1、以5,000字至10,000字為度,學期結束後一個月交。
2、在期末一個月前,應寫出題目和一頁左右之大綱與老師討論。
3、題材:可以口頭報告為基礎來發展,內容可為理論文獻的整理及討論(不可僅是文獻堆砌,應有個人對其問題意識及研究結果之評述與討論),亦可為一小型之相關案例研究 (請用本課程理論,全然無關者將不接受)。

4、形式:請儘量符合學術格式。字數應為八千字至一萬字,內容包括:研究目的/文獻評述(概念脈絡,問題意識)/研究問題/研究方法/研究發現/結果討論/結論(研究結果摘要,優缺點檢視,未來建議等。請嚴格遵守學術倫理,留意書目與注釋格式。

五、其他:參與討論請維護互相尊重、善待異見、容忍多元之理性與感性。   
  任何書面作業,絕對不可抄襲,請嚴格注意學術倫理及註釋格式,並校正錯字(凡不合格者,均退回重做)。(一旦發現抄襲,除將以零分計外,可能影響個人一生之信譽;將視情況嚴重情形,交由學校處理)
(84ab) 本課程鼓勵同學將相關教材自行整理之資料,製作個人學習檔案。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伍、參考書目
張錦華(2010),《批判傳播理論:從解構到主體》(增訂版)。黎明。
張錦華譯(2002)。《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出版社。
張錦華、柯永輝、顧玉珍、周月英 (1995)。《媒體的女人,女人的媒體》,台北:碩人。
(符號學及論述分析案例)
張錦華 (2001) 《女為悅己者「瘦」?瘦身廣告風潮、大眾媒介效果與閱聽人詮釋》。台
北:正中。
陳學明 (1996),《文化工業》,台北:楊智。
舒嘉興 (2001),《新聞卸妝-布爾迪厄新聞場域理論》。台北:桂冠。
林芳玫 (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台北:巨流。
Touraine, A. (2002). 《行動者的歸來》,(舒詩偉、許甘霖、蔡宜剛譯)。臺北, 麥
田。
高宣陽 (1999),《後現代論》。台北:五南。
黃瑞祺 (1996),《批判社會學》。台北:三民。
陳光興等譯 (1992),《文化、社會、與媒體》。台北:遠流。
Steven Best & Douglas Kellner.( 1991). Postmodern Theory: Critical
Interrogations. Guilford Press. 朱元鴻譯,《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台北:巨
流。
Kellner, Douglas.(1995). Media Culture. N.Y.: Routledge.
Stevenson, Nick. (1995). Understanding Media Cultures: Social Theory and Mass
Communication.
Curran, James, David Morley, and Valerie Walkerdine. (1996). Cultural Studies
and Communications. N.Y.: Arnold.
Storey, John.(1996). What is Cultural Studies. N.Y.: Arnold.
相關碩博士論文等。
國內期刊:《新聞學研究》,《中華傳播學刊》等。
國外期刊: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Discourse, etc.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無資料